全球塑料循环体系由塑料的生产、消费、回收和贸易等部分组成。其中,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是全球塑料循环体系形成的关键。1980年以来,随着废塑料产生量的快速增长,各国纷纷出台塑料回收和再生政策,构建全球塑料循环体系、实现塑料的闭路循环也成为全球共识。总体而言,当前全球塑料循环体系呈现四大特征:
首先,全球塑料生产和循环规模快速扩张。塑料的全球大规模生产与使用大约始于1950年。截至2015年底,全球塑料年产量达到3.22亿吨,累积产量达到83亿吨。如果没有全球性的禁止塑料公约或规则,预计205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将增长到260亿吨。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全球塑料循环的国家数量日益增多,各类塑料制品的全球贸易网络也越发复杂。参与废塑料贸易的国家已由1976年的20多个增加到2016年的120多个。
其次,全球废塑料的循环利用率不到10%。目前,大多数废塑料没有得到有效循环利用。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截至2015年,全球累计已产生63亿吨废塑料,其中12%被焚烧,79%被填埋或废弃到自然环境,只有9%被循环利用。如果不能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预计到2050年累计将会有120亿吨的废塑料被填埋、焚烧或丢弃到自然环境,可能引发严重的海洋、大气和土壤污染。
第三,塑料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可以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双重效益,一方面,废塑料的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石油或生物基原材料的消耗,带来资源节约效益;另一方面,与利用石油生产原生塑料相比,利用废塑料生产再生塑料具有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效益。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工艺落后,在塑料回收利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多种区域性的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给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从多角度辩证和综合地分析再生塑料产业的成本和效益:既不能只强调其资源节约和碳减排的效应,也不能只看到其在某些区域造成的负面影响。
最后,全球废塑料的贸易格局快速转变。自1977年以来,全球废塑料贸易的数量不断增长。1992年-2016年期间,全球所有国家废塑料总出口量从91万吨增加到1559万吨。在这一贸易体系中,各国的角色不尽相同,总体呈现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废塑料的重要特征。就单一国家而言,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角色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比如,日本在2000年以前曾是废塑料的进口大国,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废塑料的出口大国。中国曾经是毫无争议的全球废塑料消纳基地,但也可能经历类似的转折。在我国禁令颁布后,发达国家的废塑料可能会向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全球塑料循环体系将面临重大调整。
来源于网络